6626222.jpg【簡介】

僅僅一百年前,死亡與屍體與每個人比鄰而居,十九世紀的孩子們跳繩時流行唱一首歌:「奶奶,奶奶/請把事實告訴我/我到底/能活到幾歲?/一歲、兩歲、三歲、四歲……?」

然而,現代的殯葬產業一律用華麗而制式的防腐處理、化妝與儀式粉飾死亡,將生者與死者遠遠隔離開來,我們看不見屍體、避諱談論死亡,因此失去了面對生命真相的機會,也被剝奪了選擇怎麼走最後一程的權利。「這就像在槍傷上面貼凱蒂貓圖案的護創膠布,我們的社會是時候去挖出那顆子彈了。」本書作者凱特琳說。

凱特琳用年輕的生命探究死亡。她二十三歲就志向堅定地投入火葬業,用纖纖玉手學習火化、耙骨、裹屍、運屍,防腐。本書是她從業六年的回憶錄,幽默中處處機鋒,旁徵博引古今,從古埃及防腐處理、中世紀女巫審判、坎伯神話學,佛教傳說講到日本及西藏的殯葬文化,更把美國現代殯葬業秘辛寫得比壹週刊還精彩。第一次為死者刮鬍子的尷尬,打開裝遺體的紙箱心情就像刮刮樂抽獎(是壽終正寢的老太太或最慘的浮屍?),主管唯一一次體貼發生在她新洋裝沾滿火化爐意外漏出的人體脂肪時……爆笑的工作故事間,穿插令人低迴的生命體驗。她帶領我們直視恐懼的核心,尋找看待死亡更好的方法,透過骷髏之舞笑看人生。

 

【心得】

           這本書總是以一種幽默的方式描寫殯葬業,比如一開始他形容打開屍體的硬紙板箱子的「驚喜」像是一九九零年代的小女孩廣告、使用火化機器時覺得自己感受到了身為無垠宇宙頭股粉碎者的奇異力量...等有趣的描述,但在幽默娛樂底下放入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道理,告訴你各國對於死亡、葬禮的傳統、習俗,裡面提到印度的《吠陀》中形容火葬能讓靈魂百脫不潔的肉體;中國雇用專業哭喪人讓信仰混合觸碰與肢體動作;羅馬人會用松木疊出火葬柴堆未放在屍體上,火化結束後以牛加以清洗放入骨灰罐;瓦利人認為被選中的人要吃人肉,這是對死者與家屬的慈悲,因為遺體保持完好無缺,它會提醒著生者失去親人的痛苦;等等。
 
           主角因為在小時候在購物中心看到了一名小女孩意外墜樓而開始認識「死亡」,對死亡抱著恐懼與病態的迷戀,傳統讓我們壓抑太久了,如果早點認識死亡,是否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我們對死亡一無所知,所以在遇到死亡時滿腦子都是恐懼。我很喜歡在這之後她寫道一段關於中國傳統的葬禮,「或許參加葬禮的人都不如他們所表現的那樣傷心,但這不重要,因為他們知道該做什麼,我很羨慕他們這一點,面對死亡時,他們是共同體,一起遵守傳統。」,若早點知道死亡,並且知道該做些什麼,一起面對,或許我們將會不再害怕?如果我們能早點了解「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終有盡頭」死亡讓我們保持動力,最後作者寫道:「我無法選擇身體死亡的方式,只能選擇面對死亡的心態。」


人不應當害怕死亡他所應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奧裏利厄斯

最後,感謝皇冠文化集團和金石堂非讀book的試讀《煙霧迷漫你的眼》活動,讓我在這幾天的睡前能讀到這麼有趣但又帶著一點沉重的書,讓我知道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對死亡時的心態,所以把握當下,別留遺憾才是真的。

 

2016/4/20寫的,從weebly搬運來這裡。


arrow
arrow

    Andan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